2021年是浦东城管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一年,康桥中队紧紧围绕数字化转型,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城管执法系统“智慧城管”建设的相关要求,统筹协调执法事项和队伍的管理。在浦东勇立潮头、先试先行的大背景下,城市管理往精细化、专业化方向深入发展,城市管理的难度和压力陡然加剧,要实现“绣花针”一般的精细管理,需要我们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继续负重前行。
一、夯实非现场执法,拓展智能发现领域
非现场执法从2021年初开始试行以来,康桥中队抓住机遇,转变理念,稳步推进。一是梳理基础数据库,完善商铺信息“三一致”;二是明确专人,安排一名业务骨干专司其职;三是扩大培训,所有执法人员熟悉非现场执法流程。一年下来,执法实效大大提高。去年中队共上报非现场执法案件1275件,审核通过870件,作出行政处罚640件。有效促进了街面“乱点趋零”,街面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康沈路、秀沿路、川周公路等跨门经营投诉由原来的每月平均26件,下降到每月平均18件。
2022年,在继续夯实非现场执法工作基础上,康桥中队计划对镇内现有的视频资源进行整合,并对部分反复投诉的点位增设视频系统,进一步加强对街面秩序的管控,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远端感知和智能发现。力争打造2-3条“智慧街”“智慧路”,实现该区域内基本消除无序设摊。另外,拓展智能发现的领域,对在建工地逐步实现远程识别非法委托、夜间施工、扬尘噪音等违法行为,推动智能发现从“盆景”到“风景”的实质转变。
二、迭代升级“微平台”,打造全过程可视的指挥平台
微平台是智慧城管的开始,街面秩序管理方式由此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变革。同时,通过微平台“发现——告警——处置——反馈”,进一步规范了执法流程,减少了执法的随意性。2022年,康桥中队将在争取局指挥中心支持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升级,争取把微平台打造成一个全过程可视、全流程可追踪的指挥平台,实现坐在指挥室,一个平台、一个页面,可以精准调度每一个人,精确处置每一件事。具体做法:
一是构建电子地图和坐标,实现所有要素位置关联。包括:执法资源(如人员位置、车辆位置、仓库位置)、执法对象(市容城建、生态环境、交通路政、规划土地四类执法对象库)、监控点位、预警事件等在地图上精确撒点。其中,预警事件按不同类别、不同处置进程在地图上分级显示。指挥员运用好一张图,即可实现对事件的有效调度指挥。
二是科学设计指挥和处置流程,实现过程可视可溯。首先,整个事件从发现到处置完毕必须全过程可视化,每个节点的响应必须经过指挥员的“确认”。其次,每个节点必须是正反双向通道,允许指挥员与外场人员互换“意见”。再次,节点设置必须合理,环节不宜过多,节点操作必须简便。最后,过程要可追溯,每个节点的痕迹清晰。比如,指挥员对外场人员发出暂扣车辆的指令后,车辆入库的响应环节必须在平台上清晰可追溯。
三是把指挥室搬到现场,实现移动指挥执法。在大屏之外,开发一台多功能勤务指挥车,把指挥室搬进车里、移到现场。车上加载感应设备、检测设备用来数据采集,并连入指挥平台,实时监控。车内带有电脑、打印机,能够连接办案系统实时办案。移动指挥车在一些专项整治活动中将大显身手,比如非法客运集中整治时,移动指挥车就是一个集统一指挥、现场检查、采集证据、询问和制作笔录的综合载体。
三、构建大数据预警系统,优化勤务模式
城市管理的目标是让各业态长期处于受控的状态,受控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并对突发事件建立一个快速有效的响应、处置机制。为此,要对数据库重要信息进行标识,建立关联匹配法则,给正常对象戴上“安全帽”,让异常数据自动报警。如,许可证逾期告警(如渣土处置证、排污许可证、停车场备案等)、投诉异常集中区域告警、重复投诉告警、连续三次检查“零问题”告警。依靠大数据,快速获悉城市管理的弱点、盲点在哪里。
在构建大数据预警系统的同时,要优化勤务模式,优化执法力量配置。2021年年中,康桥中队结合智慧城管建设,调整勤务模式,优化队伍结构,将原本执法事项全覆盖的6个小队,调整为3个社区小队和3个专业小队,职责分工更加明确,社区执法扎根住宅小区,专业执法渗透各个业态。厘清工作思路后,执法实效大大提升,在专业执法案件类别上不断丰富,实现了对无证租车、无证教练员、敏感区域噪声等事项的康桥首罚。
2022年,康桥中队将结合指挥平台迭代升级,抽调骨干,成立勤务指挥室。一方面,组织专业力量,加快系统开发,加快数据集成,形成城市管理的“大脑”。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指挥协调,改变单兵作战局面;通过技术赋能执法,改变“固守式”、“常态化”、“疲劳战”的模式,为一线执法工作减负增效,让一线队员有更多精力放在打磨专业上。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股韧劲干到底”,康桥中队将继续把“智慧城管”建设向纵深推进,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年度谋划,将发展蓝图转变成施工图和路线图,稳步提升城管执法工作实效,投身不断变革的城市管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