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换电柜、充电桩、快递柜等现身街头巷尾,其中城市共享换电柜就是以“换”代“充”的方式解决电瓶车用户充电困难及半路电力不足的问题,用户只需用手机扫一扫路路边换电柜上二维码就可以将充满电的电池与他自己没电的电池进行更换,既节约用户时间,又消除“飞线”充电安全隐患。
作为新出现的此类公共设施,由于一些运营公司缺乏对行业发展的前瞻性、预见性及为了利润最大化的私利性,往往将这类设施布局在人流密集的道路或场所,导致无序扩展占用城市公共空间,影响广大市民出行道路安全通畅。
前不久,上海某网络通讯工程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奉贤区某路某号,在未取得审批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在城市道路上建设建(构)筑物,该建设的建(构)物为电瓶车智能充电换电柜。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依据《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和《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及《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裁量基准(一)》第七十一项的规定,对当事人罚款人民币6000元的行政处罚。
通过执法查处,对行业的发展及对今后的城管执法工作起到示范与引领的作用:
一、成效明显,规范行业秩序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道路上智能充电换电柜、共享充电桩、外卖存放快递柜等,不断增设,成为必然,如果安装只管就近和方便,却未考虑占用城市道路空间带来的影响,若不加以限制,就会像共享单车一样,成为城市管理新的隐忧。本案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查处,避免这样的设施无序扩展占用城市公共空间,倒逼相关运营公司规范行业秩序,保障广大市民出行道路安全通畅。
二、耐心引导,助力行业发展
本案不是简单地拆罚了之,执法人员主动对接上海某网络通讯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对电瓶车智能充电换电柜后续设置与布局进行必要约谈,并引导其积极去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同时积极建议审批与规划部门对此类业态在城市建设时一并考虑设置,做好整体规划,在利民、安全便捷的基础上为民服务,防止因无序挤占城市公共空间引发一些始料未及的矛盾。通过执法办案,对辖区的营商环境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各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目的是呵护行业健康发展。
三、拓宽执法思路,注重执法社会效果
通过本案,应进一步提升城市环境秩序,类似于未经审批占“公”为“私”的现象要主动摸排、梳理与治理,以责任与担当“擦亮城市名片,扮靓城市会客厅”。执法过程中,不仅要有执法“力度”,还要有执法“温度”,既要注重执法效果,也要实现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