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青春遇见优秀“前辈”,当理想碰撞实践智慧,青年城管从榜样身上汲取“俯身倾听”的耐心、“刚柔并济”的智慧,更传递“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在这里,没有刻板的经验复刻,只有年轻一代城管透过自身视角,对城市守护者精神的深度解读;在这里,不只有对先进事迹的记录,更涌动着新生力量对职业使命的思考与追问。
他们记录烈日下拆除违建的背影,也深入思考如何在矛盾调解中读懂市井人情;他们剖析“绣花功夫”背后的治理哲学,也坦诚探讨执法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些充满温度的观察与自省,既是对榜样力量的致敬,亦是一代青年对城市治理未来的叩问。我们相信,城市治理的图景定会焕发新的生机——因为每一份真诚的倾听,都是薪火相传的起点;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未来守护城市的星火。
于繁华处勾勒宁静平安画卷
【肖明的三张治理答卷】
党建领航的“红色密码”
肖明坚持将党旗插在街巷治理一线,持续赋能“城管社区工作室”,通过注入“驿起普法”法宣品牌项目,引入专业志愿者,嵌入居民需求反馈机制,搭建起一个集事前普法宣传、事中问题把脉、事后反馈提升的社区治理平台。面对长乐路居民楼十余年的铁门纠纷,他带着队员们用真心倾听诉求、用细心发现症结、用耐心调解矛盾,通过优化油烟管道方案打破邻里间的心门。
联勤联动的“智慧拼图”
肖明深知中队是反馈基层问题的沟通桥梁,要彻底解决问题,就要与绿容、房管等管理部门以及居委、物业等治理主体加强沟通、建立机制。肖明带领队员进社区开展联席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渗透基层土壤;加强与管理部门的联勤联动,充分激发管理和执法工作合力。
全民共治的“温情方程式”
在探索创新治理工作模式中,肖明指导队伍融入街区党支部,将楼宇白领、沿街商户以及外卖员、快递员等灵活就业的新兴群体纳入社区治理大版图中。把“工作室”延伸到街区、到楼宇、到商圈,与白领群体、灵活就业者面对面交流,提供与其自身权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咨询服务;与沿街商户沟通探讨,共同努力优化周边环境。通过激发社区各群体“主人翁”意识,共织一张坚固的社区治理“同心网”,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青年城管队员的成长手记】
从“执法者”到“解码者”的角色觉醒
认知的蜕变源自对城市治理本质的再认识,肖明将破解城市治理深层密码的钥匙交到青年队员手中,他指导队员用“城市心电图”的思维看待问题,每一个诉求、每一条建议都映射着市民的喜怒哀乐。在精准施策的实践中,青年队员逐渐学会用“绣花”功夫在刚性法规与柔性关怀间寻找平衡,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显温度。
在跨界协作中重构治理认知
在跟随肖明参加跨部门会议时,青年队员们常听到他这样说:“城市治理就像交响乐,每个部门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在肖明的带领下,队员们在听取民情社意的同时,也会注意加强与绿容、房管等管理部门的沟通联系......正如队员所感慨:“我们不再是单音调节的‘调音师’,而是多音共舞的‘演奏家’。”
用青春定义新时代的“城管温度”
城市治理的温度不在冰冷的条文里,而在市民生动的话语中。青年队员们跟随前辈的指引,将执法理念延伸至为民服务,将执法触角延伸至全域网格,用“普法微课堂”架起沟通桥梁,城市烟火气不绝如缕,法治精神渗入生活细微处,映透出“人民城市”理念,让青春在服务民生的细节中绽放光彩。
【霓虹下的青春誓言】
在静安寺商圈的璀璨灯光下,青年队员们跟随肖明的脚步,书写属于自己的治理诗篇。他们学会了以咖啡的温度感知民生冷暖,用导航的精度丈量风险盲区,借媒体的活力传播城市文明。新时代的城市治理图景,正由既懂法律条文、又通人间冷暖的青年一代执笔绘就。在这座永不眠的都市里,他们既是霓虹灯的守护者,更是万家灯火的守望者。
撰稿人:青年智库学员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 沈希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