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榜样
编者按:
当青春遇见优秀“前辈”,当理想碰撞实践智慧,青年城管从榜样身上汲取“俯身倾听”的耐心、“刚柔并济”的智慧,更传递“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在这里,没有刻板的经验复刻,只有年轻一代城管透过自身视角,对城市守护者精神的深度解读;在这里,不只有对先进事迹的记录,更涌动着新生力量对职业使命的思考与追问。
他们记录烈日下拆除违建的背影,也深入思考如何在矛盾调解中读懂市井人情;他们剖析“绣花功夫”背后的治理哲学,也坦诚探讨执法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些充满温度的观察与自省,既是对榜样力量的致敬,亦是一代青年对城市治理未来的叩问。我们相信,城市治理的图景定会焕发新的生机——因为每一份真诚的倾听,都是薪火相传的起点;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未来守护城市的星火。四川北路上的“绣花功夫”与“硬核担当”
海军出身的范冬耀,将纪律严明的作风化作守护城市的铠甲,用脚步丈量四川北路的每一寸肌理,以情怀织就民生幸福的细密网络。从历史建筑到市井巷陌,这位“城管老兵”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担当,既有雷霆万钧的硬核力量,更藏春风化雨的柔情温度。
【他的三重画像】
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守卫者
面对四川北路优秀历史建筑上的违章搭建,范冬耀以“文化三地”保护课题为纽带,创建协同共治“新样本”。他以老式旧里变更承租人为抓手,联合区检察院、物业公司形成《关于加强本区优秀历史建筑公房管理协作配合工作的意见》,填补“管理+服务”“巡查+执法”和“监督+诉讼”协同治理缝隙。
城市界面巡查的铁脚板
在车水马龙的四川北路主干道旁,总能看到范冬耀带着队员们穿梭于背街小巷的身影。面对老城厢业态复杂、人口密集、执法受限等现实困境,范冬耀创新“划面成片,以岗定责,管执联动”的管理方式,将队员进行分组,包干片区巡查任务,保障人居和营商环境。
维护邻里和谐的老娘舅
在宝安路254号楼的调解现场,面对上下楼邻居因晾衣滴水、露天盆栽引发的矛盾,范冬耀没有简单粗暴地下达整改通知,而是先倾听楼下的抱怨,再观察楼上的实际困难,情、理、法并重化解了危机。当置物架被安全移入室内,盆栽在窗台上绽放生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邻里关系的破冰向阳。
【我们的成长目标】
兼顾管理与服务当
范冬耀在纠纷调解中反复倾听居民诉求时,青年队员们逐渐读懂:城市治理的真谛,要有执法的“力度”,管理的“浓度”,也要有服务的“温度”。当执法接力棒交到青年手中,他们明白了要在执法时多一分倾听,在纠错时多一份耐心,让执法的严肃成为守护民生的重要力量。
平衡刚性与柔情
在范冬耀身上,让青年队员们看到了真正的治理智慧是刚性与柔情的平衡术。这种智慧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对城市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规则需要雷霆万钧的坚守,但更需要春风化雨的疏通。在原则面前不妥协,在方法上求创新,用智慧化解矛盾,让法治的刚性在人情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守护城市的温度
当我们跟随范冬耀的脚步走过街巷,看到的不仅是市容整洁的表象,更是城市跳动的脉搏——独居老人的一个微笑、商户整改后舒展的眉头、孩子指着焕然一新的老洋房说“这里像童话故事……”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不是冰冷地“达标”,而是对人本价值的终极守护。
【后记:青春与使命的共振】
这座城市的美好,正是由无数像范冬耀这样的“城市绣花匠”用双手编织而成。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的厚度,用智慧浇灌文明的土壤,用温情缝合人际的裂痕。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城市治理最动人的模样——既有守护文明星火的坚定,也有温暖人间烟火的柔情。“萤萤微光,愿为其芒”,城管这支队伍因青春之力的注入而生生不息。
撰稿人:青年智库学员
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 江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