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家小区院子”到“自家院子”,丢掉的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3-03-03 字号: [     ]


这类网络传播丢掉了大众传播最基本的操守,也丢掉了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终将丢掉自身的公信力


微信图片_20230303092143.jpg


日前,一段“老人自家院子种菜被上门强行清理”的视频热传网络。视频、标签、配文加上场外“知情者说”,合力建构起一桩事件:82岁老人在自家院子里种几棵青菜,引来有关部门雷厉风行的执法,从通知到上门只隔了短短1小时。光靠视频内容,执法“违情悖理”,结果引发舆情沸腾。


然而,明眼人并不少。不少网友发现,视频中的房屋并非自带院落的别墅,老人种菜的地方显然属于小区公共区域,不是“自家院子”。有人提醒视频发布者,“老人自家院子种菜被上门强行清理”这个标签丢掉了两个字,“自家院子”应该是“自家小区院子”。这一判断很快得到了证实。当地政府出面澄清,涉事业主堆放蔬菜的场地系公共地块,后期自行浇筑修建,因而被纳入环境整治范畴。而且,“从通知到执行只隔了1小时”也不属实,环境整治工作早在2月1日就已在小区张贴通知预告,并且2月24日还上门通知了该业主。


一场舆情风波随之平息。然而,类似网络舆情事件还会出现吗?恐怕还会。


复盘事件不难发现,眼尖网友抓住的,正是触发舆情的关键点——“自家小区院子”在网络传播中变成“自家院子”。“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两字之差,足以使事件性质发生南辕北辙的变化——它既是决定事件“违法悖理”还是“合法合理”的关键因素,也是左右网络情绪是“支持执法者,批评当事老人”,还是“批评执法者,同情当事老人”的分水岭。把最重要的关键信息“弄丢了”,视频发布者真是无心之过吗?恐怕不是。仔细观看整段视频,突出呈现的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的清理现场、老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拉扯推搡、“老人”“自家院子”“从通知到执行只隔了一个小时”等配文,无一不是触发网络情绪的“引爆点”。


有人说,网络传播的勃兴,使大众传播加速进入“后真相时代”。个体、机构和组织都被网络广泛赋权,但在拿到“发言麦克风”的同时,却少有来自法律的他律和源于职业伦理、职业操守的约束。缺一不可、需要逐一核实的“5个W”(新闻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在网络传播中都可以虚构,甚至付之阙如。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被忽视,情感煽动成为舆论的主导。在这种“潮流”影响之下,网络传播中掐头去尾、移花接木、东拼西凑,乃至造假摆拍、胡编滥造,甚至彻底地无中生有、造谣传谣,种种乱象层出不穷。“老人种菜”这个案例,堪称大众传播“后真相时代”的一个典型。这类网络传播丢掉了大众传播最基本的操守,也丢掉了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终将丢掉自身的公信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对于一些传播者来说,“事件”只是触发情绪、引爆话题的由头。情绪一旦开闸、话题一旦引爆,由头就可以抛诸脑后。舆情脱离了由头,如脱缰野马发酵演化。当议题跳转到痛骂城管、论证物权、辨析私域公域,参与者就开始寻找各自的标靶和宣泄点,沉浸在情绪宣泄的狂欢里。更有人在不同观点的网友之间煽风点火,拉踩引战,为一场热闹火上浇油。在这时候,舆情初始建基的“业主是否违法,执法是否依法”早已被翻篇。这种脱离了基本事实的舆论,如同脱离了水面的一堆泡沫。“舆论的泡沫化”不但对事实本身无所助益,还会劣化网络空间里的言论质量,反过来伤害事实。


扭曲真相的所谓“后真相时代”并非网络带来的必然,而是平台监管缺失、自律缺位、激励错配、受众信息不充分且媒介素养不足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乱象——试想,如果“网络大V”在造谣“老人自家院子种菜被上门强行清理”后,收获的不是网络的流量红利和平台奖励的真金白银,他们还会那么热衷吗?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路579号金丽大厦     邮编:200023
总机:021-63316800(周一至周五 9:00-11:30,13:30-17:00)
上海政务服务总客服:12345
网站标识码:310000011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2021024116号-2
网站备案号
请用微信扫码关注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
嘉定区城管执法局
嘉定区城管执法局
松江区城管执法局
松江区城管执法局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
金山区城管执法局
金山区城管执法局
奉贤区城管执法局
奉贤区城管执法局
青浦区城管执法局
青浦区城管执法局
闵行区城管执法局
闵行区城管执法局
黄浦区城管执法局
黄浦区城管执法局
徐汇区城管执法局
徐汇区城管执法局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
长宁区城管执法局
长宁区城管执法局
普陀区城管执法局
普陀区城管执法局
崇明区城管执法局
崇明区城管执法局
杨浦区城管执法局
杨浦区城管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