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备受居民关注的“新建违建”,从发现到拆除,前后仅用3天时间就得到妥善解决。
当事人对处置结果接受认可,居民群众则纷纷点赞,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啃下硬骨头”,得益于他们坚持把工作做在前头,多途并举施策,通过“四门”当关,确保“一违”莫开。
1.联合巡门
近日,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城管社区工作室队员上班后,照例和居委干部、小区物业联合进行每天的巡查。
偶然发现有居民在一楼自己住户天井边搭起了架子。
邻居反映晚上不时能听到敲打声音,而对方却表示只是内部修缮。
虽然施工比较隐蔽,但从种种迹象判断,业主应该是要搭建玻璃顶棚、封闭天井供自家使用,目前尚在施工阶段。
2.宣传上门
凉城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第一时间安排执法人员赶赴现场确认情况。
现场发现,业主在未取得建设工程许可证的情况下,为了扩大使用面积,意图在其一楼房屋天井内搭建玻璃顶棚,使天井呈封闭结构,甚至还破墙开窗,此行为已属于违法搭建。
执法队员现场进行法律宣讲,明确违法搭建的危害性。但业主态度强硬,拒绝拆除违章建筑,并表示,若要将自家违建拆除,需先将小区内所有存量违建全部拆除。
工作一时陷入僵局。
3.叩击心门
第二天一早,物业发现该玻璃棚顶即将安装完成。
面对业主的快速强行施工,执法队员会同居委物业再次上门做工作,并现场开具法律文书责令业主停止施工、进行整改拆除。
在与当事人沟通中发现,业主除了顾虑前期投入成本,还存在政策盲区和侥幸心理,认为小区还有不少存量违建,只要把违建搭成,就可以归入“存量违建”,拖一拖、闹一闹就会不了了之。
针对此情况,执法队启动“三所联动”机制及时介入。
一方面告知政策,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存量违建有逐步消化过程,但对新建违建则应“即建即拆”。
其次,派出所和司法所人员同步开展法制宣传,明晰当事人违法行为、告知拒不整改面临的法律后果。
最后,由社区律师提出专业意见帮助其降低损失,结合开展劝导工作,逐步打开当事人心结,消除顾虑。
4.机制守门
在做通业主思想工作后,街道业务部门主动靠前,协同做好违法搭建善后工作。
考虑到该业主家庭实际困难,且玻璃顶棚内部构造复杂,私自拆除存在不可预测安全隐患,街道依托“三所联动”机制,专门安排律师联系商家,告知商家违建施工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和道义责任,协调并要求商家安排专人前来拆除玻璃顶棚,消除安全风险,减小当事人经济损失。
事后,凉城新村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就新建违建问题专门开展社区调研,听取群众意见诉求,以此次拆除新违建案例为契机在辖区做好群众性拆违宣传,强化居民守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