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今天,上海解放!《解放日报》聚焦人民城市“历史与当下”的五个瞬间
发布日期:2024-05-28 字号: [     ]

 

微信图片_20240528093258.jpg

  75年前的今天,上海解放。解放日报今日推出四连版手绘长卷,聚焦人民城市的五个瞬间。

  75年前,鏖战月浦,解放上海战役打响第一枪。战场碉堡,如今在一所中学里,这一遗迹恰在操场跑道起点,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这里起步、筑梦、逐梦,硝烟散去,前辈浴血精神永存。如今的上海院校,思政教育如润物春风抑或绚烂夏花拂过心间、开在心田。

  75年前,激战高桥,解放军在这里打赢了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这个曾是上海包围战的“袋口”,如今建起了一座“口袋”公园。放眼整个上海,一个环城生态圈正在形成,“千园之城”的目标正在成为实景图。

  75年前,攻打苏河,我军规定市区作战不能使用重火力,以惨烈的城市攻坚战夺取了苏州河北岸阵地。如今,苏州河畔的历史建筑在城市更新中不断焕新,沿着“一江一河”串珠成链,人民城市践行着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75年前,街边露宿,威海路黄陂路路口,军部指挥所设在马路边,军长和战士们一起怀抱枪支、和衣席地而卧。不入民宅是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如今,环人民广场流光溢彩,“演艺大世界”剧场群诠释着艺术与城市、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市民游客在此享受高品质文化供给。

  75年前,智取沪东,战斗期间,杨树浦水厂、电厂照常运作,马路上电车、公共汽车正常行驶,电话通畅。如今,昔日“工业锈带”已变成“生活秀带”,这里成为生动诠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最佳窗口。

  抚今追昔,五个瞬间,穿越历史与当下,犹如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在此交汇,彰显人民城市深刻而朴素的意涵。

微信图片_20240528093327.jpg

75年,我们再回望再想象

  今天,是上海解放75周年。75年前的上海,历经浴血与苦难回到人民手中;75年后的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愈发展现出新时代的神采。今天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是物阜民丰、流光溢彩的东方明珠。

  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想象,有时仅需找到一个特别的地点——丹阳路站,位于地铁18号线上,是网络社交平台上众口相传的“出片”胜地。这个地铁站里,有着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黑与白简洁有力地划出今与昔,这里曾是近代工业云集之地。熟悉这里的人则会告诉你,沿着地面上的时间标注,沿着历史的指向,出站就会看到“人人馆”——更正式的名字是“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正化为上海的生动实践和宏阔画卷。

  这个城市的神奇之处或许也在于此,历史、现实和未来,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碰撞在一起。这个近代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历史,熔铸着苦难,更淬炼着辉煌。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梦想起航地。1919年、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从秦皇岛路码头起航,1921年开启“伟大的开端”,此后一个个红色时间坐标,在上海的历史中,牢牢地嵌入了觉醒、抗争,它们所指向的,便是解放,便是1949,便是今天的一切。

  75年前的今天,因为上海的解放,历史又一次彰显非凡的刻度。对于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描述中,上海的解放意义不凡,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海的解放,如同历史之手谱写的复调乐章,战场上的大开大合浴血缠斗,和对于这座城市的百般珍视,以及对这座城市中万千居民的悉心呵护,无数旋律复合交错,交织出宏大交响。“努力建设一个伟大的人民的新上海”,《解放日报》在上海创刊号上便发出这样的呼唤。

  这是一个承载特殊使命之地,同时更是一个需要持续从历史中寻找启示、汲取动力,更好前行持续书写光荣与梦想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了来时的路”。在历史的时点上,回望这座城市的一个个足迹,哪怕一个瞬间,我们都会懂得使命之光荣、责任之重大,懂得伟大征程之艰辛、坚定信仰之可贵。

  就在丹阳路站周边的数平方公里内,2016年上海轨交18号线施工时,“决战平凉西”的旧改项目也在一个又一个“100%”的纪录中推进。告别“蜗居”,走向更好的生活的画面,这些年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已经习以为常。2017年底,黄浦江沿岸基本实现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滨水岸线实现基本贯通开放。“一江一河”岸线成了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公共空间,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2024年,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再提升,正持续打造“一江一河”新亮点、宜乐宜游新空间、人民城市新地标……那些近代工业地标,从“锈带”到“秀带”,快速转型为新的城市景观,成为“人民城市”的生动注脚。

  75年来,在整个上海,这样的注脚不胜枚举。从孕育无穷生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到活力澎湃的陆家嘴、张江;从邮轮辐辏的吴淞口,从引得无数人打卡的武康路、“梧桐区”,到激发新活力、展现新气象的城市更新;从抢抓科技革命新机遇、布局“新赛道”“核爆点”,到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座城市已经并将持续绽放光荣与梦想。

  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又是一个红色五月,阳光正好,风景正好,这个城市的未来正好。人人置身五月的花海,人人都是五月的花海。我们沿着历史回望,我们更沿着时间打开想象,正如秀美的苏州河、蜿蜒的黄浦江、奔腾到海的长江,不舍昼夜。

微信图片_20240528093334.jpg

  从“打响第一枪”

  到“扣好第一粒扣子”

  ■1949年 鏖战月浦

  5月9日,上海战役即将打响,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29军87师260团3营副教导员张勇在给妻子胡兴野的信中写道:“要到上海去了!一切为了胜利。最后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享福。”

  5月10日,第三野战军下达作战命令。

  解放上海的第一枪在宝山打响。12日起,第10兵团28军、29军齐头并进,13日,29军开始进攻月浦,真正的考验出现了。

  国民党军在月浦一带修筑了大量的碉堡、暗堡,战前又下大力气扫清射界,阵地前5000米内所有的树木、房屋,只要有碍防守的,都被伐去拆除。守军开始用猛烈的炮火攻击解放军,260团政委萧卡跟着攻击部队冲击前进,他看到身边不断有战士倒下去,但部队却毫不犹豫地继续往前冲,没有人停顿,没有人退缩。他高声命令后续部队停止冲击,但喊破了喉咙,也无法制止,只能边喊边和大家一起往前冲。当天,260团就攻进了月浦北部国民党守军的前沿阵地,但全团也付出了700多人伤亡的代价,12名营级干部伤了11人。

  在月浦老居民的回忆里,有一个共同的细节:那一天,窗外落下的弹壳“噼噼啪啪”就像下雨一般,窗外的天空则被炮火染成了红色。

  14日黎明,萧卡清点部队,只找到了120多名步兵和少数营、连干部,部队已经打散了。这时,敌人出动了四辆坦克,掩护着步兵又发起了反击。干部中唯一没有受伤的张勇站了出来,拿起集束手榴弹,冲向坦克。“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23岁的张勇一举炸毁了一辆坦克,也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经过激战,260团冲进了月浦。萧卡清点人数,只剩下62人。

  15日,从月浦镇的西南、西部、北部到东北,253团、260团、259团、261团连成一片,全力阻击国民党军的反击。从早到晚,部队打退了五次反击,像钉子般牢牢钉在月浦镇上。也是在这一天,259团团长胡文杰在前沿指挥时,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成了为解放上海而献身的职务最高的解放军战士。

  15日之后,战斗渐渐趋于平缓。在经过持续的“拔钉子”作战后,23日,29军完全攻占月浦外围。为了解放月浦,近2000名指战员牺牲在这里。

  ■2024年 思政铸魂

  今天,宝山依旧残留着许多碉堡。据统计,战时整个上海,仅钢筋水泥碉堡就有4000余个,主要分布在如今的宝山、浦东、闵行等区。为解放上海而英勇牺牲的7613名解放军将士,有一大半都倒在了当年的碉堡攻坚战中。

  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宝山宝杨实验学校的操场上,保留着一座残破的碉堡。1949年5月15日,第28军向杨行攻击前进,为攻下碉堡,大批解放军战士付出了生命。为铭记这段历史,学校在新建校舍时专门为这座碉堡设计了一座战士浴血奋战的雕像。这座雕像的前方,就是学校操场跑道的起点。一批又一批学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从这里起步,接续奋斗。

  今年1月1日起,我国首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的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的教育,重点在青少年、基础在学校教育。

  早在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近年来,上海推动全市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全覆盖开设“中国系列”课程。据了解,目前各校已建成“治国理政”“大国方略”“中国智慧”等107门课程,组织出版12本“中国系列”丛书,形成“一校一品牌”的生动局面。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正向中小学延伸,在全市16个区全覆盖,并开设100门中小幼“中国系列”课程。

  由点到面、由面到体,从政策到制度再到文化——上海“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正让思政教育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微信图片_20240528093339.jpg

  当年“袋口”鏖战急

  今朝“口袋”满城绿

  ■1949年 激战高桥

  吴淞口是敌军从黄浦江出逃的唯一通道,而高桥距离吴淞口不到10公里。一旦攻占高桥,将顺利收紧“袋口”,离包围上海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高桥之战,却称得上是上海战役中打得最艰苦的战斗。这场最艰苦的战斗,正是体现了保全上海市区的作战意图。

  据上海战役时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回忆,从当时的情况看,打上海有三种方法可选择:

  第一,围困战法。但上海有500多万居民,生活资料依靠外地运入,长期围困,人民的生活将陷入绝境。第二,选择敌人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实施突击。伤亡可能减少,但城市会被打烂。第三,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吴淞,钳击吴淞口,暂不攻击市区。但吴淞周围是敌防御的强点。因此,这种战法,将是硬碰硬的一场艰巨的攻坚战,我军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上海战役打响后,第9兵团30军、31军直扑高桥。敌人在飞机及舰炮支援下,对我军频繁地进行反击,我部队伤亡较大。23日,我炮兵赶到,控制了高桥东北的海面。26日,经过反复拉锯,高桥解放。

  自解放军钳击吴淞以来,敌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陆续从市区调至吴淞及高桥3个军。这对吸引敌人在郊区作战,保持城市的完整是很有利的,完全符合解放军在战前的设想。

  粟裕在回忆中如此说到:“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为了保存城市的完整,保护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必要的,值得的。”

  ■2024年 新绿成荫

  今天,再次来到高桥,曾一度被国民党守军作为抵抗据点的仰贤堂,已经成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仰贤堂的外墙至今保留着三个弹孔,它们是高桥之战的见证。不远处,曾经的战场上建起了一座小小的口袋公园,不少周边居民聚在这里跳舞、休憩。这个上海包围圈的“袋口”早已没了紧张的战斗气氛。

  打开封闭绿地,转变为市民走得进、看得到、摸得着的生态空间,已成为上海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的重要手段。仅2023年全年,上海新建、改建口袋公园86座,全市口袋公园达到476座。虽然面积小还分散,但可串珠成链,有效解决了大都市密集区的公共绿化供给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

  高桥之外,一个环绕上海的生态圈正在形成。2021年,上海全面启动“一带”——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沿外环两侧,在“十四五”末编织出一根造福全城的生态项链,上面镶嵌50颗“环上公园”明珠。到2035年,形成一个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紧密联系的生态网络空间,推动上海从“园在城中”逐渐转变为“城在园中”,为市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城市新发展格局筑牢绿色基底。到2025年底,上海将通过新建或改造提升公园600座以上,使公园总数超过1000座,上海将成为“千园之城”。

微信图片_20240528093345.jpg

  不打炮保住“瓷器店”

  “一江一河”串珠成链

  ■1949年 攻打苏河

  要从国民党手中夺回上海,完整地交给人民,难在“完整”这两个字。在形容解放上海的时候,陈毅有一句很著名的比喻:“瓷器店里打老鼠”,并要求在市区作战时,不能使用重火力。陈毅提出“三个不打”,即:看不见敌人不打,打不中敌人不打,有人民群众不打;并提出,为了保护上海的楼群,让大炮休息,为了保护上海的人民,让炸药靠边。

  5月23日夜里,解放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进攻上海市区。到25日凌晨,解放军已经攻取了苏州河以南的主要街区。

  敌人凭借苏州河北岸高大的建筑物,交织稠密的火力网,使得解放军第27军伤亡很大。指战员们被激怒了,有个单位把山炮营拉上来,瞄准了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请求批准开炮。前线的指战员声色俱厉地质问第27军军长聂凤智:“是资本家的楼房重要,还是战士的生命重要?”

  聂凤智对大家说,苏州河北岸有上百万人民群众,一炮打过去,会伤亡多少人?不打炮,我们要多伤亡一些战士;打了炮,会伤亡多得多的人民群众。爱战士与爱上海人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作为人民军队的指挥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最优先考虑的必须是人民群众的安危。说到底,我们为渡长江、战上海而流血牺牲,不正是为了解放上海人民,为了保障上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吗?要算账的话,首先要算这个大账。再说,现在那些楼房还被敌人占领着,再过几个小时,我们从敌人手里夺回来,它就不再属于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去保全它。经过反复讨论,部队进一步统一了思想,纷纷表示要坚决履行把上海完整地交给人民的诺言。

  这就是解放军解放上海的初心。

  在坚持不使用重武器的前提下,为减少伤亡,解放军改变战术,实施迂回进攻。20岁的迟浩田和两名战友沿下水道潜入苏州河,泅渡奇袭,三个人不放一枪制伏千余敌人。

  26日凌晨起,苏州河北岸的阵地被移交给解放军,上海全部解放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2024年 畅行两岸

  今天的苏州河,历经三十年、三期整治,已从“黑如墨”变成“美如画”,鱼游浅底、鸥鹭翔集、绿廊绵延,水上航线开通,赛艇运动精彩。

  为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2017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率先贯通,并不断提升景观;2020年底,苏州河两岸42公里滨水岸线基本贯通。“一江一河”成了人民城市的新地标,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加速变身“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可谓处处皆可行,所见皆风景,江河有温度,水岸添活力。

  那些解放军浴血保护下来的历史建筑,也被“一江一河”串联在了一起。从外白渡桥至河南路桥这一段,处于“一江一河”交汇口古铜色调的上海大厦巍然屹立,上海邮政博物馆、河滨大楼等沿线建筑陆续进行微更新改造,成了上海最佳拍照打卡点之一。

  上海将持续打造“一江一河”新亮点、宜乐宜游新空间、人民城市新地标,今年将推进100项建设任务,其中黄浦江55项任务、苏州河45项任务,包括持续推进民心工程、加快推动文旅功能提升、打造儿童友好示范区、提升滨水空间精细化治理水平等。

  未来,腿脚不便的朋友可以坐着轮椅一路畅通,饱览滨江美景;跟随智慧数字设施,可找到无障碍洗手间、咖啡馆;以“一米高度”看世界,适合小朋友的低位服务设施逐渐增多……同时,上海还将加强对日常遛狗行为的引导,适当扩大允许遛狗区域,扩大滨水商业配套设施的宠物友好空间试点,持续提升水岸温度。

微信图片_20240528093350.jpg

 “马路指挥部”抬眼望

  “演艺大世界”已成群

  ■1949年 街边露宿

  5月26日早晨,刚刚抵达上海的陈毅指示第三野战军警卫营教导员王致冰去检查部队执行入城纪律的情况。

  上海战役的总攻时间整整推迟了半个月,为的是让即将参加上海战役的所有部队官兵参加整训,认真学习入城纪律和政策。入城纪律如何体现?陈毅严格强调两条:一是市区作战不许使用重武器,二是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准进入民宅。在没有找到宿营地之前,部队一律睡马路。“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当毛主席接到总前委的电报后,立即回电,对“不入民宅”这一条连用了4个“很好”以示赞许。

  5月26日一早,王致冰带了两个战士匆匆上路。他首先来到南京路,在永安公司门口,看到战士们坚决执行命令,睡在地上,怀抱着钢枪,冷得缩成一团。

  在威海路黄陂路路口的一个弄堂口空地上,王致冰看到有人用两块雨布简单地支起一个小棚子,里面有一位首长在看地图。他上前一看,是第27军军长聂凤智。沿街马路上扯起几块雨布,安好电话机,作战地图摊在马路上,一张一张拼接起来,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简易军指挥部就这样在上海的马路上布置停当了。

  回去后,王致冰向陈毅报告说,战士们都睡在马路上,连聂凤智军长也睡在马路上,指挥部也设在马路上。陈毅说:“好!部队在没有找到营房之前,一律睡马路,不能惊扰老百姓。”

  街沿旁、屋檐下,怀抱枪支、和衣而卧的解放军指战员感动了上海市民。时年67岁的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目睹了这一幕,挥毫作诗:“秋毫无犯取名城,大炮盎然未许鸣;晓起居民始惊动,红军街宿到天明。”

  许多群众专门要来亲眼看一看实情。第80师师长张绖秀回忆说,一天拂晓,他同警卫员碰到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老人说:“今晨专从徐家汇赶到南京路,看看你们官兵露宿马路的实情,甚为感动!”张绖秀说:“毛主席、朱总司令早就教导我们,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建设,解放上海是为了建设上海,这个道理每个干部战士都牢记在心。”老人脱口而出:“仁义之师必胜,得人心者必胜!古往今来,无不如此。”

 ■2024年 以文化人

  如今,从当年聂军长简易军指挥部的弄堂口望出去,就是上海大剧院,这里是无数艺术家心中不可取代的地标,不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近悦远来。这块区域所在的位置,就是上海的人民广场。上海解放后,这里以“人民”命名,又交还给了人民。

  1951年9月,人民广场建设开工,修建计划明确:“跑马厅接收后,即筹划可容80000人到100000人左右的人民广场设计……以供将来举行群众大会之用,其余场地之绝大部分,则将逐步修建,辟作文化休息及其他有益市民之用途。”此后,人民广场陆续以市政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等新颜展现给市民。

  如今,人民广场肩负的“文化”用途属性越发清晰。在环人民广场1.5平方公里范围,形成了一个“演艺大世界”,拥有专业剧场26个、各类演艺新空间80余个,5年上演各类剧目10万余场,是国内密度最大、集聚效应最强的剧场群。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为高质量推进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浓厚氛围,上海提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在5月至7月开展,用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红色文化更可感可知。

  此外,上海正深入实施“大博物馆计划”“大美术馆计划”“社会大美育计划”,扩容升级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社会大美育课堂,并结合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打造更多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让高品质文化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上海正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叙事能力,不仅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要让世界看到中国。

微信图片_20240528093355.jpg

  百年“工业锈带”

  转型“生活秀带”

  ■1949年 智取沪东

  5月27日,杨树浦,电厂水厂仍有八千敌军。如果硬攻,势必损坏发电厂和自来水厂,造成上海停水停电,解放军争取政治解决。碰巧,曾在陆军大学担任教官的蒋子英此时正住在上海,他有能力劝降这股敌军。于是,解放军拨通蒋子英的电话,电话中他同意前往劝降。当天下午,敌军放下武器。

  整个战役期间,一边是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一边却是自来水和电力照常供应,马路上电车、公共汽车仍正常行驶。

  为了保全这座城市,上海人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为部队及时提供重要军事情报,而且普遍开展护厂、护店、护校斗争。他们提出了“机器是工人的命根子”“保住工厂就是保住饭碗”“天快亮了,我们工人要出头了”等口号。很多工人都主动住进了工厂内,还特别注意控制企业的要害部门,使全市工厂、银行、学校的建筑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特别是在杨树浦发电厂,工人有着革命传统。申九惨案后,中共党员王孝和带领电厂工人声援受害者。在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镇压下,王孝和被秘密逮捕,受尽酷刑,英勇就义时,年仅24岁。

  在上海解放过程中,杨树浦发电厂的工人们继承了王孝和烈士的遗志,保护电厂、维持了上海的电力供应。当时,国民党军一度在锅炉房顶上架设了火炮,对解放军进攻构成了很大威胁。工人们找到国民党军的连长,吓唬说万一炮弹击中锅炉引起爆炸,方圆数里内将全部化为灰烬,吓得他赶快撤下了火炮。

  ■2024年 城市更新

  今天,漫步杨浦滨江,昔日的“工业锈带”正渐渐变为“生活秀带”,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位于杨浦大桥以东的杨树浦发电厂,曾是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如今,这里临江的区域已变身为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11米深的深水泵坑转型为泵坑艺术空间,灰仓成了艺术空间。一段传送带被保留在了杨树浦驿站电厂站,阳光透过传送带,洒进了驿站的“复兴集”,那头连着过去,这头通向复兴。电厂一墙之隔,第十七棉纺织厂的车间成为国际时尚中心。这些做法为上海城市更新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样本。

  一条新的“生活秀带”上,由曾经的祥泰木行改建而来、面江而立的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将滨江风景勾勒在了一个个“取景框”里,成为生动诠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最佳窗口。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隔壁,“人人屋”党群服务站吸引了不少游人在这里休憩。

  5.5公里的岸线上,这样的驿站已建成多处。每一座杨树浦驿站具有不同的主题和特色,但共同点是,所有驿站都设置了“人民建议征集点”,1000余条人民建议已经转化落地,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到了人民城市建设的各方面。

  “看得见”的城市更新背后,是“看不见”的共治、共建与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上海城市更新的每一步进程中。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路579号金丽大厦     邮编:200023
总机:021-63316800(周一至周五 9:00-11:30,13:30-17:00)
上海政务服务总客服:12345
网站标识码:310000011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2021024116号-2
网站备案号
请用微信扫码关注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
嘉定区城管执法局
嘉定区城管执法局
松江区城管执法局
松江区城管执法局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
金山区城管执法局
金山区城管执法局
奉贤区城管执法局
奉贤区城管执法局
青浦区城管执法局
青浦区城管执法局
闵行区城管执法局
闵行区城管执法局
黄浦区城管执法局
黄浦区城管执法局
徐汇区城管执法局
徐汇区城管执法局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
长宁区城管执法局
长宁区城管执法局
普陀区城管执法局
普陀区城管执法局
崇明区城管执法局
崇明区城管执法局
杨浦区城管执法局
杨浦区城管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