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更好地听民声、汇民智、聚民力,2024年8月31日上午,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举办建议人走进人民建议征集展厅暨“人民城市 建言有我——我和人民建议征集”分享会。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信访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盖博华,市信访办副主任张俐蓉出席会议,建议人代表、相关职能部门及部分区征集办负责同志40余人参加活动。本次活动也是上海2024年“政府开放月”活动之一。
盖博华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引领下,上海成立全国首个省级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机构,制定全国首部省级人民建议征集地方性法规,建设全国首个人民建议征集展厅。四年多来,征集网络不断织密,征集渠道随处可见,征集信箱触手可及,形成了群众建议从提出、到采纳、到转化、到反馈的闭环管理。广大市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更加积极地投身城市社会治理,用热心、细心、责任心,为美好城市发声,为公共利益代言。各级各部门诚心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真心汲纳人民智慧,群众的“金点子”源源不断转化为城市治理的“金钥匙”,结出利民惠民的“金果子”。人民建议征集平台生动展现了“慧从民来、惠及民生”的双向奔赴,生动诠释了 “人”与“城”的互相成就。未来将继续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更好发挥“征民情、集民智、聚民力”的平台作用,也诚邀广大市民群众继续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共同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
活动中,与会建议人与相关职能部门代表围绕“人民城市 建言有我——我和人民建议征集”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讲述了一批“金点子”“金果子”背后的故事。一个个鲜活、温暖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既是建议人 也是宣传员 更是奉献者
罗克平是一位退休市民,多年来坚持建言献策,为城市发展贡献智慧,多篇建议获评优秀人民建议。其中,《关于建立“老专家智库”的建议》被写入上海“十四五”规划。在现场交流环节,罗克平谈到了参与建议征集的心得,他总结为:不抱怨、不急躁、不气馁。“碰到问题不抱怨,而是想一想有没有解决之道,不急着下结论。力所能及地做一些调研,思考解决方案。并不是所有建议都会被采纳,但只要是有利于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老百姓民生相关,提出建议本身就有价值。”
城市小主人 贡献大智慧
来自黄浦区曹光彪小学的徐笑对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的红色资源名录如数家珍:“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如上海第一个居民委员会——宝兴里、第一条越江隧道——打浦桥隧道、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等。”一番自信流利的童言童语引发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小市民曾动笔并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梳理和宣传本市新中国成立后红色资源的建议,并被采纳。更没有想到的是,市委宣传部给他寄去了采纳建议的回信,随信还附上了《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蓝皮书》和党的诞生地纪念徽章。徐笑说道,“希望小朋友们更多关心身边事、校外事,到社会课堂上学习,拓宽视野,用小小少年的眼睛去发现去思考,让城市建设中有更多我们的声音。”
每一个声音都值得被听见
外卖小哥卢红,来上海已有8年。今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奉贤区正在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抱着试试看心态,他提出了社区食堂延时服务的建议,以满足外卖小哥、环卫工人和执勤人员等市民的需求。在多方努力下,社区食堂的服务延时到了下午2:30,外卖小哥们终于能在忙碌之余享受安心可口的午餐了。“说心里话,我真没想到我这么小的建议居然被政府看到了,还真管用,我挺感动的。”卢红心中又酝酿了新的建议方向,希望发挥快递小哥走街串巷,能顺带发现哪里电梯坏了、哪里花盆架松了等问题隐患的优势,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及时将发现的问题上报并解决,为人民城市社会治理贡献小哥们的力量。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
让更多的“金果子”落地生根
去年,一位市民向人民建议征集信箱反映老年综合津贴“不申领、不享受”的原则容易让老人吃亏,津贴发放方式也较为不便,建议简化办理流程,增加申领渠道,实现免申即享。这条“金点子”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今年5月1日起,老年综合津贴实现了免申即享,从“单一的通过敬老卡发放”变为“通过敬老卡或社会保障卡双渠道发放”。谈到建议办理的过程,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凌伟印象深刻,“我们开展了大量调研和论证,最终让建议落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突破,体现了政府部门主动跨前、永不停步的自我革新。未来,我们也将更广泛地听取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建议,把我们的政策制定得更好。”
分享会上,还有很多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国籍的“‘征’心英雄”,分享了他们为城市建设贡献真知灼见的故事和体会。
视上海为第二故乡的尼泊尔人阿思势,是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外科医生,曾获“白玉兰荣誉奖”。他关于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使用便利化的建议,推动相关工作得到进一步优化。“我不是中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从学习到工作,我见证了上海的成长,我真心希望上海越来越好!”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符巧巧,结合自身专业,提出关于提高博物馆面向视听障碍群体包容性建设的建议,推动博物馆无障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近期,她看到上海博物馆东馆推出了面向视障的导览服务,“自己的建议不仅被重视,更得到了落地,这才是真实有意义的。上海这座温暖包容的城市,每个人都值得被关注、被尊重”。
出生在上海、成长在上海、如今创业在上海的董寿伟感到参与上海城市的发展,是血脉里的基因,他提出的关于优化企业一网通办服务、加强2G退网时对特殊人群的关爱等建议,得到了采纳落实。“我们在城市中的不同角色和身份,给了我们建言献策的丰富视角。发现问题、遇到问题,不能等着别人去反映,或者网上吐个槽,积极的思考,积极的行动,才是对城市真正的热爱。”
基层城管执法队员陆朝晖经常从一线执法中思考问题、提出建议。“我动员身边的执法队员一起参与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利用城管工作室跟市民一起想办法,一个个点子由此产生。例如,我们提出的关于整治‘样板房噱头’现象、规范房地产销售行为的建议被采纳,类似的矛盾大幅减少。”在陆朝晖看来,人民建议征集就是倾听市民呼声、补齐政府治理短板、做好执法工作的法宝。
“建议达人”吴豪特别善于从身边人、身边事发掘“金点子”。在吴豪看来,提出一个好的建议,有三个关键要素:心要细,腿要勤,情要真。做一个有心人,善于从百姓需求中找到建言方向,并在实地调研中掌握真实可感的第一手资料。写建议不是为了写而写,切切实实地通过努力去推动解决问题,才是初衷和目的。
活动中,市人民建议征集办还为参会建议人送上了专属于“金点子”的感谢信。分享会前,建议人代表参观了人民建议征集展厅。大家纷纷表示:“来到展厅就像回到‘娘家’,感觉特别亲切。看到自己提的建议作为“金点子”案例在醒目位置展出,自己和人民建议征集的故事在展厅被传播,感到十分自豪,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使命,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有劲头建言献策,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