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闵行区虹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钱春峰又一次叩响了黄桦路一小区X号X02室的房门,这是执法队为守护楼道内一堵承重墙而展开的“破冰行动”。
事情始于2024年8月,一通投诉电话揭开了背后的隐患——楼内一住户装修时疑似破坏承重结构。彼时的业主邓某还未意识到,墙上的凹陷牵动着整栋楼居民的神经。
前后上门15次,历时180天,紧闭的房门终于开了……
从夏天到春天,15次叩门背后的执着
“我们这里有家损坏了房屋承重结构,很危险,请你们来看看吧。”2024年8月,虹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接到黄桦路某小区居民的电话。
执法队员迅速赶赴现场核查,钱春峰还记得当时的情景:“第一次上门,业主邓某允许我们入户检查,当时我们初步发现,有一面墙体呈凹陷,疑似存在损坏承重结构问题。因为疑似损坏部位需调阅该房屋竣工图以后再做详细比对,所以还需要请第三方测绘机构二次入户勘验,当时也告知了业主。”
然而自此,这件事情便陷入僵局——邓某玩起了“躲猫猫”,拒绝接听执法队员的电话,面对上门的执法人员,更是拒不开门,甚至刻意躲避。
“整栋楼的安全红线不能退让。”面对整栋楼的房屋安全与执法困境的双重考验,执法队依托城管工作室平台,启动“多部门联动吹哨”机制:一边由社区民警对业主的身份信息开展协查工作,并安排执法队员依照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信息(长宁区某街道)和实际居住地信息(长宁区某街道)分头上门核实情况,争取联系到邓某配合开展工作;另一边,由物业公司协查业主车辆进出小区的规律,由居委会工作人员分时段上门蹲守,形成“日报告、周研判”的动态追踪网。
“这不是猫鼠游戏,而是用绣花功夫织就的安全网。”钱春峰认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扇紧闭的房门终有打开的那一天。
38条短信,关闭180天的房门终于打开了
2025年3月,案件迎来关键转折。钱春峰经多方调查走访得知:“该房屋(X号X02室)与X号X01室在2000年之前在同一业主名下,承重墙是首任业主破坏的,历经四次交易形成‘历史遗留问题’,而现在又因邓某装修过程中的施工失误,导致该墙体被打穿影响到X号X01室。”历史问题与现实失误交织,形成了“责任接力困局”。
怎么办?钱春峰通过邻居提供的线索,向邓某发送了38条沟通短信,化解邓某的心结:“我们理解您的顾虑,但维护整栋楼的公共安全利益是我们的工作职责,积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调查更应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
针对邓某担心的“背历史包袱”“高额修复费”等问题,执法队创新推出三项暖心承诺:全额承担检测修复费用、全程执法记录仪拍摄、修复过程透明公开。
在“刚性执法+柔性服务”的双重作用下,关闭180天的房门终于打开,门后是一张如释重负的脸。执法队还联合第三方测绘机构组成技术督导组,通过恢复过程全程参与确保墙体恢复及保证结构安全,最大限度减少对邓某生活影响。
“这次城管管得蛮好,解决了安全隐患,修好后我们住着也安心。”见证全过程的业主张女士感慨,随着承重墙的恢复,楼内的居民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执法队员们一次次上门大家都看在眼里,便自发在业主群中为执法队点赞。钱春峰则表示:“这次事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执法不是冰冷的法条对照,而是需要带着温度落地。”
如今,区城管执法局正将这场“破冰行动”转化为“制度暖流”,形成“事前联合物业建立装修报备承诺制,事中引入专业机构技术支撑,事后通过智能监测实现长效监管”的“全链条执法”新模式。此外,目前全区68个“城管工作站”已形成“30分钟应急响应圈”,今年城管进社区扫码累计解决社区治理难题517件,满意率达99%。
未来,闵行也将继续以“城管进社区”为抓手,持续强化“城管工作站”机制建设,有效延伸为民解忧工作触角,不断探寻解锁社区治理“幸福密码”,让社区居民的生活从“忧居”逐步蝶变为“优居”,让“执法为民”理念真正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