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障通渠促流动 一体服务惠民生——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线观察之四
发布日期:2025-07-11 字号: [     ]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题:破障通渠促流动 一体服务惠民生——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线观察之四

  新华社记者

  人,是市场中最活跃、最核心的要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部署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明确要求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

  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服务……记者近期在多地调研了解到,围绕这些与群众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相关改革举措正在加快落地,不断破除制度藩篱和隐性壁垒,促进劳动力、人才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优服务,促进更大范围人岗适配

  35天时间,招聘1.02万人。

  今年春节后,成都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用工需求旺盛。在人社部门协调下,企业仅用35天时间就解决了1.02万用人缺口。新员工中,37%来自成都市,63%来自四川其他市州和省外。

  一场“跨区域、批量式”的精准招工,成为统一大市场下就业服务提质扩容的缩影。

  “企业大规模生产,需要打破区域局限配置劳动力。”四川省就业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不断强化服务产业导向,促进劳动力跨区域顺畅流动,助力人岗更高效匹配。

  以川渝两地为例,目前,两地建成就业大数据中心和就业预警监测体系,实现川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共享;出台“促进青年就业35条”,在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打破户籍限制。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提出,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去年11月,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始试运行。截至目前,平台已汇集了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四个板块39个服务事项,可“一站式”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求职、失业登记、职业资格证书查询、失业保险金申领等服务。

  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更多地方正在探索跨区域岗位共享、供需互通、人岗精准对接的新路径,推动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在广西河池市凤山县,深圳市龙华区与当地联合打造“龙凤就业+”服务平台,建成对口支援就业促进服务中心,形成劳务输出稳定“供给链”。

  据介绍,粤桂协作带动广西地区38.86万农村劳动力赴粤就业,34.84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广西区内就近就业,5.07万名农村劳动力在其他地区就业。

  在华东,今年2月,江苏无锡、连云港两地人社部门首次携手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组织25家重点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奔赴贵州、云南两省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的2400余个工作岗位涵盖机械制造、高端装备、文化旅游等多个产业。

  就业协作创新突破的同时,相关支撑体系也在持续完善。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下,立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正从“广覆盖”走向“精准达”。

  在重庆,相关部门通过数据联动等方式,精简各项业务办理证明资料51项,创业开业指导等10个事项实现零材料办理。动态集成全市2200余万劳动力就业需求及370万余户经营主体用工需求,推行精准人岗匹配、智能信息推送。

  在浙江,人力资源大市场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学习和分析,帮助用户更好理解政策,同步更新单位招聘需求,让人岗匹配更精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依托劳务协作机制,深入开展就业公共服务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标准统一,推进各省与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畅通人岗匹配“高速路”。

  破壁垒,消除人才流动“堵点”

  手机登录“浙里办”App,仅用几分钟,杭州余杭区的张女士就完成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的参保手续。作为一名来自江西的自由职业者,她在没有本地户籍的情况下顺利参保。“没想到这么方便。”张女士笑着说。

  进一步破除制度障碍,打通制约人才流动的“堵点”“卡点”成为构建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关键。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同时要求,“各地区不得在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方面设置影响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该政策被视作促进全国人力资源自由流动、保障灵活就业群体权益的关键举措。

  重庆的黄先生来大渡口区社保中心咨询,想把自己在成都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大渡口区。“工作人员告诉我,只需点击‘渝快办’上的‘川渝通办专区’,就能够实现保险关系转移,全程不超过一小时。”他说。

  近年来,川渝地区聚焦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耗时最长的资金划转环节做“减法”,创新实行“转移业务先行办理、应转资金年度结算”的定期结算机制,平均只需3天就可办结资金结算,大幅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效率。

  “全面打破户籍门槛,意味着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在实际就业地参保,社保权益不再因户籍受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表示,这一举措淡化了“属地化管理”思维,推动实现“人随岗走、保随人转”,能够促进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优化配置。

  同时,不少城市将社保与住房、医疗等权益挂钩,取消户籍限制,意味着灵活就业者在购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

  在川渝地区,两地还实现了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机构跨省工伤结算功能。

  “以前在成都治疗工伤,需要先自己垫钱,再回重庆办理报销,来回跑、周期长、花费多。现在方便多了!”来自重庆市大足区的工伤职工兰云福,患职业性尘肺病多年,是四川省第一例享受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职工。

  去年4月1日,全国启动工伤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当天,通过线上联动,人社部门为他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他随后成功在四川省康复医院刷卡就医入院治疗。如今,他已经随儿子定居成都,看病报销更便利了。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区域人才流动趋势加快,对区域人才政策协同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

  以专业技术人才普遍关心的职称互认为例,去年11月,首批207名香港工程师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工程专业职称评价,取得内地相应工程专业的职称。在京津冀,专业技术人员在三地之间流动,不再更换证书,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可持原证书直接申报。

  “劳动力流动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劳动力优化配置的前提。”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在更大范围努力推动与更多地区、单位职称互认,切实助力人才要素充分流动。

  强协同,让“通办”成为常态

  “没想到不需要办理任何异地备案手续,就可以直接拿社保卡挂号就医。”一大早,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王巍女士和家人乘高铁到达北京,带着之前检查的结果,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刷社保卡,取号候诊。

  今年5月这次来北京就医的体验,改变了王女士对异地就医难的印象。她告诉记者,在北京看病流程和石家庄一样,刷自己的社保卡就能就医,省去不少麻烦,后续也可以通过线上问诊,省了两地来回奔波。

  推动人力资源要素在全国统一流动,既要打通“堵点”,也要理顺“系统”。近年来,社保卡功能拓展、数据共享落地、政务平台互认等一系列制度协同改革稳步推进,“一卡通”“一网通办”“同标准办理”正从试点走向常态。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3.9亿,电子社保卡签发量超10.9亿张。作为“最普及的政务服务接口”,社保卡已普遍实现人社服务、就医购药、交通出行、文化体验等多项功能集成,在多个城市成为群众“办事通行证”。

  一卡“通”起来,背后是数据“动”起来。国家社保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中枢节点”,截至2025年5月底,已开通99项全国性、跨地区社会保险服务,累计服务量超过83.36亿人次。

  在广东,“粤省事”整合医保、社保、公积金、税务等百项民生服务,平台日均查询及办理业务超过300万笔,“零跑动率”超过90%;

  在成渝,人社一体化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围绕就业、社保、人才和劳动关系等四大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人社公共服务互联互通;

  在长三角,百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截至2024年底,4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78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用”。

  从“通卡”到“通办”、从“信息通”到“制度通”,统一服务规则不仅提升群众获得感,也在为人力要素自由流动提供系统性支撑。

  人动起来,市场活起来。围绕“人”的制度建设正稳步推进。伴随一体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人力资源支撑正日益坚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持久的动能。

来源:新华社
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路579号金丽大厦     邮编:200023
总机:021-63316800(周一至周五 9:00-11:30,13:30-17:00)
上海政务服务总客服:12345
网站标识码:310000011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2021024116号-2
网站备案号
请用微信扫码关注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
嘉定区城管执法局
嘉定区城管执法局
松江区城管执法局
松江区城管执法局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
金山区城管执法局
金山区城管执法局
奉贤区城管执法局
奉贤区城管执法局
青浦区城管执法局
青浦区城管执法局
闵行区城管执法局
闵行区城管执法局
黄浦区城管执法局
黄浦区城管执法局
徐汇区城管执法局
徐汇区城管执法局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
长宁区城管执法局
长宁区城管执法局
普陀区城管执法局
普陀区城管执法局
崇明区城管执法局
崇明区城管执法局
杨浦区城管执法局
杨浦区城管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