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发表倪虹署名文章: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要识变应变求变
发布日期:2025-10-15 字号: [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倪虹在10月13日出版的《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要识变应变求变》,下为全文:

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要识变应变求变

倪虹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善于把握发展大势,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历史的纵深感把握当下、洞察未来,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主动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识变应变求变,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准确识变:我国城市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城市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为城市发展标定了新的历史方位。根据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城镇化将进入稳定发展期。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7%,超过9.4亿人生活在城镇。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近年来,城镇化率增速明显放缓,2011—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39个百分点,2021—2024年降为0.78个百分点。

  “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既带来发展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城市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需要加快。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总体上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高品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城市发展过程中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叠加,城市安全韧性亟须增强。城市日益成为复杂的巨系统,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科学应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着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立足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在指明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新方位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同时提出“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适应和应对城市发展变化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方略。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关键是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内涵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的城市发展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要求,“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2023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推动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发展”;2024年在天津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加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增强发展潜力、优化发展空间,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在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更加凸显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城市内涵式发展涉及城市的空间格局、经济增长、绿色转型、安全韧性、功能品质等多个方面,涵盖城市规划、建设、更新、治理等多个环节,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城市发展,要从空间扩张、规模驱动转向存量提质、创新驱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城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必由之路。

  主动求变:切实把握“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的重要原则

  牢牢坚持和准确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必须坚持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原则,是做好城市工作的辩证法,是城市工作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我们党对城市发展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彰显了因时因势主动变革的高度自觉性。

  理念变革。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市工作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要更大力度“投资于人”、服务于民,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城市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下功夫建设好房子。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在标准、设计、材料、建造、维护等方面系统发力,为人民群众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把新房子建设成为好房子,把老房子改造成为好房子。下功夫建设好小区。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下大力气解决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等难题,改善小区居住环境,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下功夫建设好社区。打造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更好关心呵护“一老一小”,加快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持续增加公园绿地、体育健身、休闲游憩等公共场所,建设精品街道、活力街区。下功夫建设好城区。推动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建设综合管廊,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构建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方式变革。发展方式决定发展方向。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城市发展进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过去那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的发展方式无法持续,大量投入、大量消耗的粗放外延式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改变。不断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破除盲目扩张“摊大饼”等问题,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促进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坚持先体检、后更新,从问题导向查找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从目标导向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以体检找出的问题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谋划好、实施好一系列民生工程、安全工程、发展工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城市内部空间统筹,持续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兼顾资源环境约束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绿色建筑新增长点。深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引导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加强建筑垃圾处置利用设施建设。

  动力变革。动力是城市活力、竞争力的基础。要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持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和城市风貌“千城一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各地城市深入挖掘自身的自然禀赋、历史积淀、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向创新要动力、向文化要动力、向开放要动力,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因城施策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完善城市功能,营造高水平创新创业空间,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新型建材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树立系统整体保护理念,健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相辉映。注重以用促保,活态传承,真正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突出文化特色、地域特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让中国建筑长“中国脸”。促进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城市开放环境和服务,营造国际化城市生活空间,更好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推动城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人居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世界城市日、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影响力。

  重心变革。现代化城市要有现代化治理。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我国城市已经进入“三分建、七分治”时期,治理在城市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改变过去“重建设、轻治理”的思维和做法,创新治理理念、模式、手段,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治理投入,下好“绣花”功夫,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城市运行更高效、群众生活更便捷。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发挥好“一委一办一平台”作用,推动建立健全由城市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构建城市管理与相关领域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城市管理进社区工作,推动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下沉,做到宣传进社区、服务进社区、管理进社区、执法进社区,高效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进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治理。完善和用好网格化管理机制,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做起,从老旧小区、房前屋后环境改善做起,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小微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等行动。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构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公共服务“一网通享”。

  方法变革。城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牢固树立系统思维,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加强城市各领域、各环节、各主体统筹,增强城市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城市工作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加快构建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城市空间、设施、管理韧性。结合市政道路、生态廊道、绿地空间、河湖水系、地下空间等建设,优化防灾避险空间布局。加快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房屋保险三项制度,为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普查,逐步更新改造老旧基础设施,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改革完善城市工作基础性制度。大规模增量建设时期形成的城市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体制机制,已不能满足新阶段城市发展的要求。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破除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依法治市,及时运用法治方式巩固改革成果,加快推动完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领域法律法规,加快建立健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来源:中国建设报
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徐家汇路579号金丽大厦     邮编:200023
总机:021-63316800(周一至周五 9:00-11:30,13:30-17:00)
上海政务服务总客服:12345
网站标识码:3100000116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2021024116号-2
网站备案号
请用微信扫码关注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
嘉定区城管执法局
嘉定区城管执法局
松江区城管执法局
松江区城管执法局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
虹口区城管执法局
金山区城管执法局
金山区城管执法局
奉贤区城管执法局
奉贤区城管执法局
青浦区城管执法局
青浦区城管执法局
闵行区城管执法局
闵行区城管执法局
黄浦区城管执法局
黄浦区城管执法局
徐汇区城管执法局
徐汇区城管执法局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
浦东新区城管执法局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
宝山区城管执法局
长宁区城管执法局
长宁区城管执法局
普陀区城管执法局
普陀区城管执法局
崇明区城管执法局
崇明区城管执法局
杨浦区城管执法局
杨浦区城管执法局